汉元帝做太子时,认为汉宣帝执法太严。汉宣帝说:“我汉家向来交错使用霸道、王道,怎么能只用仁德感化来危害政权呢!”虽然在此显现了汉宣帝的谋略不够远大,但他采用或宽容或强硬的法制还是有原因的。汉高祖入秦约法三章,秦人十分高兴,这是和缓刑法的好处;汉武帝重修国法,改变了百姓懒散的生活习性,这就是猛烈刑法的好处。由此看来,法治的使用要合乎时宜。所以适当时候的严刑峻法,对治国也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左传》中说:“政策宽松,国民易散漫,应用猛烈的法令去纠正;如果太过猛烈,民众就会变得残忍,这时应再实施宽松的政策。以宽松调济猛烈,以猛烈调剂宽松,政治才能达到平衡。”《尚书》中说:“使用刑罚要时轻时重,审时度势。”《周礼》中说:“治理新建国家应用宽松制度,治理动乱的国家应用猛烈的制度,治理安定的国家应两者适中。”所有这些都是关于采用何种方略治国安邦的言论,可见,顺应自然与民意,不违法理,才是治理国家所应遵循的基本规律呀!
中经,谓振穷趋急,施之能言厚德之人。救拘执,穷者不忘恩也。能言者,俦善博惠;施德者,依道;而救拘执者,养使小人。盖士,当世异时,或当因免阗坑,或当伐害能言,或当破德为雄,或当抑拘成罪,或当戚戚自善,或当败败自立。
中经,谓振穷趋急,施之能言厚德之人。救拘执,穷者不忘恩也。能言者,俦善博惠;施德者,依道;而救拘执者,养使小人。盖士,当世异时,或当因免阗坑,或当伐害能言,或当破德为雄,或当抑拘成罪,或当戚戚自善,或当败败自立。故道贵制人,不贵制于人也;制人者握权,制于人者失命。是以见形为容,象体为貌,闻声和音,解仇斗郄,缀去却语,摄心守义。本经纪事者纪道数,其变要在《持枢》《中经》。
所谓“中经”,就是赈救穷窘,趋人急难。能做到这些的,一定是那些能言善辩、道德深厚的人。救援那些被拘执而身陷囹圄的人,被救的人是不会忘记救援者的恩德的。能言善辩的人,必定能够多做善事,广施恩惠;广施厚德的人,必定能凭依大道;救人出囹圄的人,必定能够豢养、驱使那些被援救的人。即使是小人,救而养之,也能够让其为己做事。士人生逢乱世,遭遇危难之时,有的人能在战乱中免于死亡;有的人能言善辩却遭谗害;有的人弃文从武,据兵称雄;有的人横遭拘系,无辜获罪;有的人心事重重而能固守善道;有的人危败之中却仍能自强自立。所以为人处世之道,贵在控制他人,而不是受控于人。控制别人的人能够牢握主动权;受人控制的人,命运就掌握在了别人手中。所以,在此介绍一些为人处世的技巧,也就是“见形为容,象体为貌”“闻声和音”“解仇斗郄”“缀去”“却语”“摄心”“守义”等方法。《本经阴符七术》讲述的是一般的处世道理和原理,至于具体的方法,都在《持枢》《中经》之中。
见形为容,象体为貌者,谓爻为之生也,可以影响、形容、象貌而得之也。有守之人,目不视非,耳不听邪,言必《诗》《书》,行不僻淫,以道为形,以德为容,貌庄色温,不可象貌而得也。如是隐情塞郄而去之。
“见形为容、象体为貌”,讲的是像在占卦时看到卦爻就可推测吉凶一样,可以从一个人的言语行事、外在形貌体态等方面探知他的内心世界。但是,用此术对付那些有操守的人却不行。有操守的人目不斜视,耳不旁听,言语必是《诗经》《尚书》中礼义,行为既不过度也不邪僻,以道为外形,以德为面容,无法用体貌形态去判断他们的内心世界。遇到这种情况,就不如隐藏自己的真情,避免自己言语出现漏洞,早早离他们而去。
闻声和音,谓声气不同,则恩爱不接。故商、角不二合,徵、羽不相配。能为四声主者,其唯宫乎?故音不和则不悲,是以声散伤丑害者,言必逆于耳也。虽有美行盛誉,不可比目,合翼相须也,此乃气不合、音不调者也。
解仇斗郄,谓解羸微之仇。斗郄,斗强也。强郄既斗,称胜者,高其功,盛其势。弱者哀其负,伤其卑,污其名,耻其宗。故胜者,闻其功势,苟进而不知退。弱者闻哀其负,见其伤则强大力倍,死为是也。郄无极大,御无强大,则皆可胁而并。
缀去者,谓缀己之系言,使有余思也。故接贞信者,称其行,厉其志,言可为可复,会之期喜。以他人之庶,引验以结往,明疑疑而去之。
所谓“闻声和音”,说的是人与人如果言语不合、意气不投,就不会相互恩爱友善。这就像五音中商音、角音不能相合,徵音、羽音不能相配,而能协调以上四音的,只有宫音一样。所以五音不和谐,声调必然不够悲怆。因此当出现像散、伤、丑、害诸音时,言语必然逆耳不中听。即使人有美好的操行、盛誉,也依旧不能像比目鱼、比翼鸟那样亲密无间,互相帮助,这就是因为意气不投、言语不合的缘故。
“解仇斗郄”,说的是调解微小的仇斗。斗郄,说的是令有嫌隙的强者相斗,获胜方就会夸耀他的声势,失败的一方则会哀怜自己的落败,觉得名声受到玷污,祖宗受到侮辱。这样,胜方听到人们的称道便只知进攻而不知适可而止;而败者听到人们的哀叹,见到自己被损伤,就必然拼力忘死而战。这样,敌人内部的间隙就会进一步扩大,防御的力量也不够强大,那么就可以趁这一弱点用武力去胁迫、吞并他。
“缀去”,说的是向即将离去的人倾吐挽留的言语,使对方走了还十分留恋。所以,对正直诚信的君子,要称赞他的品行,激励他的意志,赞美他的品行,告诉他还会见面。这样以他人的希冀,结合以往的经验,阐明疑虑,疑虑则自然就会化解,并最终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