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者修身要把守护灵魂和坚守大道紧密结合在一起达到专气致
1.行道者修身要把守护灵魂和坚守大道紧密结合在一起,达到专气致柔的婴儿状态,关闭感官,纯洁心灵,知其雄,守其雌,永远保持质朴纯厚的品德,真正进入空虚无欲、清静无为的境界。因此,行道者异于常人,小心谨慎,犹豫踌躇,严肃庄重,温和可亲,虚怀若谷,浑朴纯正,寂寞恬淡,飘逸不定。因为理解自己的人很少,所以,只能“被褐而怀玉”。
2.为道者既要有知人之智,胜人之力,更要有自知之明,自胜之强,明白四达,知而不知。社会上宠之得失,辱之得失,都是因名利之类的身外之物而造成的后果,都会带来祸患,而行道之人无私无欲,清静无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所以无论是得宠或是受辱,都感到惊恐不安。只有贵身爱身,抛弃私欲,才能远离祸患,承担大任。
3.行道者以“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为三宝,就是把慈爱公平、俭啬收敛、谦下不争作为人生的法则,即“治人事天,莫如啬”。因此,从来“不积”、“不自生”,后其身以求身先,外其身以求身存,竭尽全力帮助他人,以求自我满足,所以,像天之道“利而不害”一样,人之道是“为而不争”。
4.事物总是互相依存,相反相成,“曲则全”是普遍法则,因此,圣人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从没有“余食赘行”之类自我炫耀的多余行为,一切顺应自然。因为物壮则老,物极必反,所以,有道之人要像水一样,处于下位,柔弱自守,清静无为;慈爱真诚,滋养万物;以柔胜刚,以弱胜强;受垢才能为社稷主,受难才能为天下王。正面的语言如同反话一样。
5.物欲的满盈,声色的诱惑,奢华的奉养,必定给自身造成灾难和短命,因此,修身养生者必须“见素抱朴”,清心寡欲,俭啬收敛,功成身退,才能长保平安。如果过分看重名利财货,贪得无厌,不知满足,必然带来巨大的危害。所以,只有知足,才能不受辱;只有知止,才能不危险,这是修身养生者的妙道要诀。
老子就是这样将天道用来指导修身养生,要求人们坚持以慈爱、俭啬、不争三宝为准则,空虚无欲,清静无为,质朴淳厚,知雄守雌,小心谨慎,虚怀若谷,恬淡安宁,被褐怀玉,谦下收敛,贵柔戒刚,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委曲求全,功成身退,以确立自己的人生观。
显然,《老子》的论道、治国、修身思想,是对杨朱“贵生”、“为我”、“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等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如果说杨朱侧重于摆脱寿、名、位、货的约束,强调个体生命的价值,是自我意识的可贵觉醒;主张从心而动,从性而游,还留恋着现实社会的当世之乐,进而提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那样极端、直率、偏执、露骨的政治主张,那么,老子则更具有韬晦自保的忧患意识,“知其雄,守其雌”,“曲则全”,向往“小国寡民”,以求避世全身,所以其思想更为深沉、彻底、激愤、坚定,其学说更为含蓄、隐晦、迷离、精致,充满了辩证思维,是对杨朱学说的理论升华和提高。正因为老子具有这样的深邃思想和辩证认识,所以他对黑暗社会的认识更为深刻,对严酷现实的批判更为尖锐,反映了一代哲人的社会良知和理论勇气,不仅在那个时代大放异彩,而且造成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在理论分析上,老子论述问题,正言若反,委婉曲折,很少直言不讳,直奔主题。他充分认识事物产生和发展的两极,及其内在的变化规律,以迂回的思维方式和表述方法,从反面(传统的正面)立论,而达到自己的正面(传统的反面)目的;为圣人立论,而达到为己的目的。比如《老子》中“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为无为,则无不治”;“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夫唯不争,故无尤”;“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是以圣人不为大,故能成其大”;“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等表述,表面上都顺应了传统的主流道德价值观(即弗居、无为、无私、不自为大、不争),实质上则在更高的层面上达到了贵生、为己、避世、全身的目的(即不去、无不治、成其私、无尤、成其大、莫能与之争),雄辩有力,令人信服。这样,表面上符合传统的价值观念,不致遭到统治者的攻击封杀,实质上则建立起自己反传统的宇宙观、社会观和人生观。这是老子对杨朱学说社会命运的经验总结,充分表现了老子的辩证思维和政治智慧,是比杨朱更为高明、更为睿智的贵生为己主义。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老子学说本质上与杨朱一样,具有明显的否定君权的反传统倾向,触及到统治者的根本利益,显然与当时社会的主流观念相矛盾相冲突,因此孟子才咒骂杨朱是“禽兽”,大肆攻击,极力封杀;但是,老子却巧妙地应对了这个敏感的社会政治问题。他以玄虚抽象的辩证思维和正言若反的表述方式,来装饰其思想观念,钝化其价值取向,表面上为侯王统治者着想考虑,符合传统观念,实际上在巧妙隐晦的表述中使其反传统的思想合“理”合“法”化,从而模糊了社会的视线,得到各方的认可。他反复论述“有”与“无”的关系,并归之于无所不在、无比玄妙的道,提出“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太上,不知有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可见,老子并没有否定侯王,而是在肯定侯王,只是认为最好的侯王,百姓“不知有之”而已;老子也没有否定有为,只是认为“无为”,才能“无不为”,那么,作为侯王又何必繁令苛政、劳民伤财、强行“有为”呢?显然,老子是在有君的旗号下大做无君的文章,在有为的命题中大作无为的论证。这样,他一方面向侯王反复赞美和申明“清静无为”的行为准则,使现实的人道能够归顺天道,从而防止统治者因胡作非为而带来祸害灾难,否则,就会“轻则失根,躁则失君”;另一方面自己又因此而避免了“无君”的罪名,取得了“无君”的实效。既然如此,还有谁会对老子学说怀疑谴责呢?还有什么理由阻止老子思想的传播流行呢?
- 莫教不让妾谦辞古代女子自称辽西辽河以西的地方今辽宁中西部是诗[图]
- 悫(què)诚实 居若死得道之人心如死灰故其“居若[图]
- 陈草庵所作【中吕·山坡羊】以“叹世”为题凡二十六首皆愤世疾俗[图]
- 其危乃光五阳决一阴君子除危小人为危则其道德能光大 尚崇尚指[图]
- 【译文】,等到得病之后才想到身体强壮的宝贵处于动乱之中才感觉[图]
- 济指成功顾回头看冀希望愍怜悯汉武帝的乳母曾经犯了罪武帝想要依[图]
- 一说为六朝后人所伪造清管同说“吾谓汉人所言《晏子春秋》不传久[图]
- 巢翡翠翡翠筑巢翡翠一种水鸟又名翠雀麒麟我国古代的一种瑞兽这里[图]
- 禘(dì)于圜(yuán)丘祭祀昊天祖于明堂祭祀五帝郊于南郊[图]
- 牸(zì)雌性牲畜 沮洳(jùrù)低湿之地交河人及友声说[图]